媒體報道
中國建材報| 從“旱腰帶”到“綠腰帶”——陜煤新材集團打造大型綠色砂石基地側記
在中國砂石協會發布的“2020年度中國砂石行業大型綠色砂石基地”名單中,陜煤新材集團涇陽建材有限責任公司榜上有名。該公司所屬的土地岔項目于2017年4月全面開工建設,2019年12月試運行,如今已達產達標。這座地處渭北旱腰帶的“年輕”礦山,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一躍成為行業轉型發展的典范。
基地航拍圖 陜煤新材集團涇陽建材有限責任公司/供圖
花園工廠換新顏
春夏季節,登上陜煤新材集團涇陽公司廠區觀景平臺,你會看到:原本荒蕪的邊坡上,青草吐綠滿眼郁郁蔥蔥,道路兩旁一排排綠樹隨風搖曳,在周圍花草的環繞下顯得更加生機勃勃。
涇陽土地岔建筑骨料項目礦區位于咸陽市涇陽縣城西北方向土地岔陽坡一帶,這里常年干旱少雨,土層稀薄,植被成活率低,俗稱渭北“旱腰帶”,坡臺地生態植被維護成本較高。
為了更好地實現綠色發展,陜煤新材集團堅持迎難而上,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積極組建專業養護團隊,通過修建蓄水池,安裝噴灌裝置等方式,解決灌溉問題,強化后期養護,確保“種植一片、成活一片”,同時結合礦山資源狀況、生態環境等條件,因地制宜選擇合理的資源開發方式,堅持項目建設與生態恢復治理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增加投資1000萬元,對周邊原遺留采坑進行環境恢復治理;礦山開采鉆孔采用集中遠風及濕法作業,礦石運輸使用純電動礦運自卸車,鏟裝運過程通過車載霧炮機和道路噴淋進行降塵處理;生產破碎、篩分、運輸等環節均實現全封閉作業,最大限度減少生產對自然環境的擾動和破壞。
除塵器 陜煤新材集團涇陽建材有限責任公司/供圖
從生態環境基礎薄弱到建設花園式礦山,再到順利入選中國大型綠色砂石骨料礦山,陜煤新材集團經歷了艱難而曲折的綠色發展之路。如今整個礦區綠意初現、生機煥發,昔日的渭北“旱腰帶”也因為陜煤新材集團的加入,而逐步披上綠裝成為“綠腰帶”。
智能升級促轉型
綠色基地建設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系統工程,不僅要“外表”亮麗,更要在高質量發展上下功夫。陜煤新材集團堅持理念創新,超前規劃,提前布局,從設計建設、設備選型、生產工藝等方面堅持綠色礦山建設。
2020年,涇陽公司產能逐步釋放,發展勢頭日益強勁,企業把環境保護工作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礦山發展的全過程,著力打造“生態+智能”的現代化礦山,集成各類應用數據,積極推進5G遠程控制、三維建模、礦區地質災害邊坡監測、揚塵監測、衛星遙感、人工智能與礦業的深度融合,建立協同管理調度平臺及決策分析系統、“一卡通”智能物流系統,在砂石骨料破碎、級配、質檢、收塵、倉儲等環節實行全過程立體化可視管理。
在涇陽礦山,車輛入廠信息識別、貨物裝載自助計量、自助放料,每一個環節都有智能化的運用,公司打通礦山開采智能化、網上銷售、智能化物流、全程服務的一體化智能銷售運輸新路徑,為企業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轉型跨越樹標桿
國內基建投資持續發力,建材行業借勢而起。作為大型建筑材料供應企業,陜煤新材集團機遇與挑戰并存。隨著涇陽土地岔項目基建收尾,公司科學調整破碎工藝參數,生產運營上制定了兩大標準體系,34道作業流程、79類管控內容和148項監控細項,同時配置產品研發實驗室,購置微機控制壓力試驗機,實現壓碎值常態化測試,引入3D影像技術代替人工巡檢及質量檢測系統,做到時刻監測產品質量,確保每一批出廠的骨料產品都達到最優標準,為周邊基建項目提供原材料保障,深受客戶信賴。
生產線運營步入正軌,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隨之彰顯,如何在可持續發展領域實現突破,成就行業典范?陜煤新材集團進行了一系列探索。
努力尋求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方法、新路徑,力促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社會相協調,帶動周邊運輸業、服務業發展,促進村民轉移就業。同時投身慈善事業,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資助并參與疫情防控,教師節出資支持改善教育環境,重陽節開展敬老活動等,盡企業最大能力幫扶周邊村鎮,建立了良好的企地共建氛圍。(郝永靜)
本文原載于《中國建材報》3月28日12版